且子诊病用药,类与方书悬异,有病同而剂异,有终始用一法而不殊,有三五变其方而不执,辄亦投剂获效,此遵何道哉?察病之寒热虚实,感之脏腑表里,所以君臣佐使,甘苦寒凉,补泻而丸散汤引者,不废方,亦可不执方也。
伤寒、发汗病不解,则当恶寒,非表虚也,是表邪犹在不解,仍当汗也。 余读《史记》至太史公所称由光及伯夷之语,未尝不掩卷叹滑伯仁之术,而后无有彰之者。
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如前法。停后服,不必尽剂,谓不可再服第二升,恐其过也。
时师诵王公之书,于《杂着》,则曰是拳拳于滋阴也;诵《本草》,于参则曰是温也。上古有神农、黄帝、歧伯、伯高、雷公、少俞、少师、仲文;中世有长桑、扁鹊;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;下此以往,未之闻也。
芍药酸寒,酸能收敛,寒走荣阴。 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夫冬固寒令也,然春月余寒,秋末早寒,皆能致病,但有无汗,实邪证候显然,即可谓之伤寒,不必尽属隆冬也。诸亡血虚家,不胸中者,清阳之府。